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公益之声公益正文

收集老种子的新农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5-23 19:00:37 来源:自媒体 作者:新华社

原标题:收集老种子的新农人

于建起在自建的展览馆展现自己收集的种子。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新华社长沙5月23日电(记者周勉 刘芳洲)于建起曾是一名在长沙作业的注册建造师,由于对老种子的沉迷,4年前,他回到老家当起了农人。

沉迷萌发于2006年的两顿饭。榜首顿饭是在外肄业作业多年的他有天回到老家,吃了一碗母亲做的丝瓜。“其时觉得特别好吃,一下就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于建起说,第二顿饭是有次出差途中,在乡下饭馆吃的午饭。“尤其是几个青菜,好吃到不肯停下。”

丝瓜和青菜为什么这么好吃?于建起很快找到了答案:它们都是被俗称为“老种子”的当地种类。“咱们总觉得现在的食材没有小时候的滋味,便是由于当地种类越来越少了。”于建起说,尽管口感好,但由于产值低、抗病性差,它们都被更适合现代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出产的商业种类替代了。

滋味的丢掉意味着种子的丢掉。作为全球第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大国,我国当地种质资源的数量一直在削减。通过几年学习和预备,2016年,于建起辞掉作业,拿出一切积储,回到家园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流转了1200亩土地,成立了一家生态种养合作社,全身心肠投入到收集和扩繁当地种类上。

刚开端便是不断寻觅,只需传闻哪里有老种子,于建起便马上启航。4年时间里,他不只跑遍了湖南上百个县市区,还到过湖北、新疆、贵州和云南等地。有一次在贵州省荔波县待了一个月,跑了30多个村庄后,总算在一个偏僻瑶寨找到一批西红柿、茄子、辣椒等种了200多年的蔬菜老种类。回程路上遭受山体滑坡,电光火石间,于建起顾不得行李,抓起装着种子的口袋就往车外跳,几秒之后,车子侧翻在地。

于建起的老种子扩繁基地。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现在,于建起现已收集了水稻、蔬菜、花卉等各类当地种类将近800个。他不只投入巨资为这些种子修建了库房和展览馆,还开端了扩繁作业。一年四季,合作社的土地里总有农人繁忙的身影,大家用最原生态的办法,把遍地收集而来的零散种子种到地里,一粒变十粒、十粒变千粒……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于建起关于老种子的知道也从开始的“好吃”上升到了更高层面。他说,老种子严厉含义上来说是一种遗传资源和基因资源。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着3万多份种质资源,这里边也有于建起的奉献。每收集到一个新的种类,他都会无偿赠送一份给资源库。湖南省农科院和湖南省种子协会的专家也常常来到合作社协助鉴别和给予辅导。

于建重用老种子种出来的黄瓜。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跟着国人对食材质量和口感的要求逐渐的提高,以及渐渐的变多家庭农场的呈现,于建起知道了一大批情投意合的朋友,这也让他收集扩繁的老种子有了销路。2019年,他共卖出各类老种子超越300万元。

“只要‘藏种于民’‘藏种于地’,这些种子才不会消失。”于建起说,自己正和团队规划一套课程,计划筹建一个研学基地,让更多的孩子来触摸和知道老种子。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