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从知晓度到认同度的转化率达到32%,每知道母亲水窖的3人中就有1人为“母亲水窖”捐过款。
70%的项目村村民认为“母亲水窖”项目促进了家庭养殖业的发展,55%的项目村村民认为“母亲水窖”项目促进了农业种植的发展。
70%以上的项目村因“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90%以上的“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点,解决了师生饮水安全、如厕洗手、卫生习惯养成等问题;81%的项目学校提升了卫生健康管理的综合能力。
项目实施后,主动学习农业技术的妇女人数增加32%,从事非农行业的妇女人数增加了24%,外出务工的妇女人数增加9%。
“母亲水窖”项目的社会投资回报率为1:5.6,产生社会价值百科达42亿元。
……
20年间,从让项目地村民“吃上水”到“健康用水”再到“水滋养的幸福生活”,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妇基会)“母亲水窖”项目获得的这份亮丽的评估报告,不仅为公益行业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了解决方案,书写了中国公益史上的一段传奇。
突围:标注干旱致贫解决方案的逻辑起点
截至2020年底,“母亲水窖”项目覆盖了全国29个省(区、市)修建集雨水窖13.97万个,集中供水工程1915处,校园安全饮水项目1001个,共324万人受益。
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背后,是20年来妇基会在项目设计与执行中厚积的力量,锻造的以创新为底色的慈善理念。
2000年,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关乎扶贫减贫攻坚战命运的战略决策。时任妇基会会长的陈慕华大姐考虑着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妇联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在慕华大姐的组织下,全国妇联和妇基会组成10个考察组,对西部地区贫困状况和解决方案开展大调研。因为极度缺水,当地生产原始、教育落后,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农民耕作靠“望天水”, 工程性缺水严重, 脱贫攻坚难度加剧,加之妇女的患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妇女们承担着数倍于正常环境下肩负的生活重任。
考察组所见所听所感,像一记记重锤砸在慕华大姐的心头。年近古稀的她,决心为干旱致贫这个世界难题闯出一条生路来。
在经过与专业人员深入论证后,提出组织实施“母亲水窖”的构想:即向社会募集捐款,为西部缺水地区捐修混凝土构造的水窖,使妇女不用再辛勤背水,利用屋面、场院、沟坡等集流设施,有效地续集有限雨水,以供一年之基本生活饮用。这项计划的全称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饱含了爱母亲和母爱的双重意境。
精打细算之后的结果是,除政府专项农村水利资金补贴一部分、农户自己承担一小部分,修一口“母亲水窖”(含集雨场)资金缺口尚有1000元。西部至少有50万个家庭存在饮水困难,即使一家修一口水窖,也需要5个亿的资金,亟需向社会筹集资金。
历史不会忘记。为解决资金难题,陈慕华大姐率先捐款1万元;2000年“七一”前夕,全国妇联机关干部职工捐款18万元。
妇联领导意识到,“母亲水窖”项目要实施推广,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
陈慕华大姐指出,要让企业明白,他们捐出资金,得到社会荣誉和消费者认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员工看到企业做了这样一件大好事,会从心里更加拥护、爱护企业,会更好地为企业工作。
为扩大宣传和动员社会力量,2000年12月22日,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一次“情系西部·共享母爱”大型慈善晚会,共筹集善款1.16亿元,在海内外引发巨大反响。
看着这个数字,陈慕华大姐的眼睛湿润了,一年来的同心戮力,终于迎来了令人鼓舞的开局。但面对一个覆盖面广、技术要求高的工程类项目,妇基会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母亲水窖”不过是刚刚开始,未来任重道远。
探索:在中国公益行业树起一面旗帜
“母亲水窖”启动后的第一年,实施规模就达到1.04亿元,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公益项目,在妇基会历史上绝无仅有。为此,专门成立了“母亲水窖”办公室,并一度成为全会最繁忙的部门。这是妇基会第一个实施范围广、规模大、工程类的项目,基本上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没有经验,需要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地摸索。办公室所有成员都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特别是万事开头难。要选好实验点,需要当地妇联很强的配合能力;要加强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用公益资金撬动专项水利资金;要制定管理制度,保障体量巨大的项目从开始就能有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制定技术标准,确保每一口水窖的质量;要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传播,形成更大的社会感召力……每个环节都需要基于实践的精准设计、扎实推进和不懈努力。
甘肃漳县三岔镇刘家岘村村民汪六十家原来有一口黄泥抹成的水窖,不仅渗漏严重,水质状况更是不堪。他从十多岁就开始下山挑水,20多年中,他把180多吨的水挑上了山,为挑水走了18000多公里的路。2001年夏天,“母亲水窖”落户漳县,汪六十家建成了全国第一口“母亲水窖”,新水窖不渗不漏,卫生状况也大有改善。
“母亲水窖”改善了漳县3000多个家庭的生存状况,解决了近两万人和一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题。
地处陇中干旱区的通渭、会宁、永登、渭源、临洮、靖远、皋兰、渝中、安定等县区,伴随着“母亲水窖”建设的脚步,陇中人民新生活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因“母亲水窖”而改变的不止是甘肃。还有新疆、西藏、陕西、宁夏、云南、重庆、河北等20多个饮水困难地区,“母亲水窖”为改善当地缺水家庭的生存状态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尽人皆知、广受赞誉的公益品牌。
在建设集雨水窖的同时,妇基会试点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并且从2005年开始逐渐成为“母亲水窖”的主要工程形式。
2011年,以解决农村学校师生安全饮水为目标的“母亲水窖·校园安全饮水”项目完成论证和框架设计。8个月后,第一个项目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大龙镇抚溪江小学建成,解决了700名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
2005年至今的15年中,“母亲水窖”根据项目地的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工程形式,但整体来讲,集雨水窖数量呈下降趋势,集中供水工程和校园安全饮水项目成为项目的主要形式。
农村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让村民感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摆脱了背水的沉重负担,妇女们腾出更多时间参加技能培训、从事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和非农生产。她们用传统工艺彝绣、苗绣、蜡染,制作的服饰箱包销路不断扩大;有了灌溉用水,种植茶树、果树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018年,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大桥村建设“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不仅解决了大桥村10个合作社233户767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入驻,新增就业2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余元,有效帮助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开展。
“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已经走过20年岁月历程,创造社会价值百科达42亿元。她以凝聚民间智慧的传统水窖为基础,在现代公益理念的引领下进行现代思维的创新创造,既极大的改善了贫困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又赋予了公益项目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表现了党以民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践行使命担当的历史责任……
2001年10月,“母亲水窖”被载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5年被载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荣获全国首届“中华慈善奖”。2015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207715号小行星,命名为“母亲水窖星”。
“母亲水窖”的成功,在中国公益行业树起了一面旗帜。
改变:以赋权增能、促进妇女发展为最高目标
与项目一路相伴前行的是贫困缺水地区的农村妇女和各级妇联干部。她们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是改变最大的群体。若一个项目仅仅注重外部环境和硬件条件,没有触及到“人”的改变,这个项目就不是成功的范例,这也是“鱼”与“渔”的本质区别。
“母亲水窖”最初的项目管理办法就把“妇女参与”列为重要规定,在建立受益户入户花名册时,原则上要求按家庭女主人的姓名登记、签字。这些制度性规定,传达了项目对女性权利的尊重、对妇女主体地位的认同,这些现代文明的信息与农村传统性别观念形成的碰撞与冲击,极大改变了人们的认同,传播了先进的平等理念。
几次评估报告显示,妇女参与“母亲水窖”规划和建设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一次考察“母亲水窖”活动中,记者目睹了贵州省丹寨县甲石村苗族妇女和男子一样,手拉肩扛百十斤重的输水管道,默默地在海拔800多米的山林中进行铺设。这个“出门就是山,山外还是山”的苗族村寨因土壤酥松,下雨存不住水,村里办了养猪场,一百多亩水稻就无水耕种了。妇基会支持40万,把距离15里的山涧水源引到村里。如果没亲眼看到苗族妇女黝黑的面孔、矫健的身躯,没看到她们坚毅的目光,也许就体会不到妇女为建设工程付出的艰辛,体会不到基层妇女追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渴望、她们身上孕育的巨大力量。
贵州省沿河县黑水乡的苏颖,一直想发展养殖业,瞒着丈夫买了10头小猪。由于村里特别缺水,她每天起早贪黑,从10里外的山沟背水养猪,经常被丈夫埋怨。 “母亲水窖”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她发展的难题,丈夫也主动当起帮手。“等这10头肥猪出栏后,我就要扩大规模,好好的发展养殖,带动村里群众致富。”苏颖的心变大了,眼界开阔了,这不仅是项目赋权功能的典型案例,也是妇女们观念转变、能力提高的生动体现。自信满满的妇女们,在家里、在村寨里更有担当、更有底气了。
这一切与各级基层妇联为赋权妇女、为提高妇女参与生产的意识和能力付出的努力密切相关。各级妇联是项目的主要组织和负责单位,从项目的调查调研、申报、方案制定到动员群众、协调各方、资金管理、工程实施监督,以及后期的验收评估和跟踪管理,各级妇联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次次的挑战、磨合都使妇联干部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特别是县级妇联干部的个人能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不少人被委以更大的责任。
甘肃是有名的缺水贫困省,由此也成为项目第一批落地的试点区,从2001年3月第一份文件下发,到2005年,项目在14个地市、86个县全面铺开。妇联干部脚踏实地深入项目点了解地貌民情,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真抓实干沟通、协调、动员、督察,为保障水窖质量殚精竭虑、不辞辛苦。其作风、其能力、其工作成效都赢得群众和领导的充分肯定,10名市妇联主席、50多名县妇联领导先后得到提拔和重用,比例高达71%和58%。她们用心血抒写了甘肃减贫的辉煌一页,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也促成了她们的进步与成长。
什么是最好的项目?“母亲水窖”续写20年而愈加生机勃勃,其真正的动因就是把赋权增能、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置于项目所有环节中,“改变”了人和社会环境,才获得了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发展:以经验制度为西部脱贫贡献公益方案
风风雨雨扶贫路 ,一片真情在西部。
随着“母亲水窖”项目定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从项目策划到项目实施,从资金帮扶到技术帮扶,从水生态文明建设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母亲水窖”与中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和水利建设发展已经息息相关,血脉相通。
20年来,“母亲水窖”项目的顺利开展,微观上加深了当地村民对于社会公益组织的信任、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宏观上创造了中国规模化、正规化开展女性公益事业的先河,使中国公益事业增加了新的发展力量,为中国女性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母亲水窖”项目捐赠最大的企业——百事公司从2001年工程开始实施时就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百事基金”,迄今已经20个年头,总计捐资超过6900万元人民币,共建集雨水窖2300多口,新建或升级改造小型安全饮水工程200多处。除此之外,百事公司投入了大量专家力量,对万余妇女开展有关农村水利知识技能的培训,将在“水”领域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带入项目里,进一步提高了水窖工程运维管护水平。
“我家建了一个新水窖,就在院子外面,今后我和妈妈不用每天再走好几里路去拉水啦!”在甘肃靖远县五星村,“母亲水窖”百事项目点的受益者之一,12岁的小姑娘张芙蓉站在院子里展露出幸福开心的笑容,大西北的风在她脸上留下的“高原红”显得那么生动可爱 。
与妇基会联手“治水”20年来,百事公司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带动更多的人来关注中西部贫困缺水地区的发展。
除了企业的力量,普通公民爱心的汇聚也让西部最贫瘠的土地流淌出了最甜美的甘泉。“母亲水窖”项目的长期捐赠人胡淑兰是一位古稀的老人,十几年前与老伴儿携手开始捐赠“母亲水窖”。清晨出发,一路奔波,两位老人要倒两次公交车,差不多3个小时才能到达“母亲水窖”项目办公室。胡淑兰夫妇相约坚持,点滴积累,省下打车费、汇款手续费,只为把钱留给最缺水的西部百姓。2014年,老伴离世,临终时仍念念不忘一年一度的水窖捐赠。到了约定的日子,怀揣微薄的工资,胡淑兰老人独自一人又出发了。
正因为点点滴滴像胡淑兰夫妇这样真诚炙热的爱心汇流成海,让水真正改变了祖国西部的容颜,也让妇女与孩子们脸上绽放出朴实又甜美的微笑。
前行:勇立潮头开启发展新征程
回首望去,“母亲水窖”20年来取得的成绩,可谓是中西部“精准扶贫、水利先行”的成功实践。
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真心帮扶下,“母亲水窖”在中西部有序推进, 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基本解决了项目地村民用水、吃水等难点问题,使得当地水利供氧输血功能不断增强, 同时也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民生改善、后劲增强、位次前移、人心思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升腾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无限动力和新的希望。
在2020年3月22日,第28个“世界水日”当天,妇基会发布了《“母亲水窖”品牌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百科评估报告》。报告显示,“母亲水窖”项目的社会回报率是5.6,即投入1元钱,可获得5.6元的产出,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实现社会价值百科约为42亿元人民币(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项目实施以来,帮助中西部干旱地区数万妇女们从繁重的取水劳动中解脱出来,集雨水窖使受益户平均取水时间从45.5分钟降低到了11.3分钟,集中供水工程平均取水时间则从13分钟降低到0.27分钟,同时项目地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部分地区妇科发病率从项目实施前的90%降低到20%……
“母亲水窖”的实施使受益地区妇女及家庭不仅摆脱了找水吃的历史,而且与水相关的配套项目使农户的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要素进行了更为有效的重新配置,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机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农民的收入也获得显著提高,受益地区的妇女及家庭的生产与生活质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回顾20年来的努力与汗水,“母亲水窖”的辉煌历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取得发展。回顾发展历程,“母亲水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解决西部地区妇女基本生存的主要矛盾,通过建水窖、集中供水工程,为缺水地区提供简单而有效的饮水解决方案,方便群众用水;第二阶段向以水为龙头,开展沼气、种植、养殖、卫生、庭院美化等“1+N”综合扶贫开发模式过渡,力求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生活、生产和家庭环境;第三阶段重点配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将安全饮水贯穿到项目的整个过程,并延伸到校园,配合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帮助受益女性和家庭改善健康状况,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树立安全饮水健康意识;第四阶段在解决安全饮水的同时,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社区试点进行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保护,降低因环境、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带来的影响,为妇女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古语有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这润物有声的20年来,一份份付出,一分分努力,汇集成了“母亲水窖”项目在精准扶贫答卷上的累累硕果。
进入新时代,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母亲水窖”这场社会组织配合政府工作,公众参与、社企共建的大接力仍在继续 ,只有万众一心,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才能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2021,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新一轮“母亲水窖”续写行动又将轰轰烈烈的展开……(光明网记者 钟蕾蕾)
原标题:写在母亲水窖项目20周年之际